鹦鹉螺
鹦鹉螺,即为海螺的一种,因旋纹尖处屈而朱红,似鹦鹉嘴而得名。其壳青斑绿纹,壳内光莹如云母。这种鹦鹉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贝壳里面居然自然的长有30多个互相隔开的空腔,而这些空腔与空腔之间,仅有一个直径2厘米左右的小孔相互连通。
1965年,南京象山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出土的鹦鹉螺杯
因此,古人常用它来制作酒杯。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记载:“鹦鹉杯即海螺盏,出广海,土人琢磨,或用银或用金镶足。”这种鹦鹉螺可以不加雕琢,除去它柔软的肉体之后,直接用于饮酒。里面的体积能够盛上两升以上,也即是4斤左右的美酒。不光使爱酒之人饮得尽兴,还有一种永远喝不完的感觉。
河南省偃师市杏园村出土的鹦鹉杯,高2.5厘米、口径12.5-4.7厘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为什么这样说呢?
由于螺壳内隔层的特殊结构,倒酒时酒可以从小孔流入每个隔层中,而饮酒时却不能一饮而尽,你喝了一小口,马上就会渗出另外一些来,所以让人有一种永远喝不完酒的错觉。其藏酒之妙,足以为饮酒人助兴添趣。
唐诗宋诗词中经常提到鹦鹉杯。唐骆宾王《荡子从军赋》:“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李白《襄阳歌》诗:“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看来,鹦鹉杯在中国唐宋时期,颇得嗜酒者的喜爱。
17世纪荷兰静物画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制作鹦鹉杯会习惯性地将螺壳从中线一分为二,使其实用性大于装饰性。但欧洲人则选择将螺壳整体制成酒杯,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17世纪荷兰巨匠伦布朗画中盛毒药的鹦鹉螺杯
在欧洲,从15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油画和工艺品中不难发现,有关于鹦鹉杯描述最多的国家是荷兰。这是和当时大环境分不开的, 纵观欧洲航海业发展史,15、16世纪航海业最发达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应该是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进行,中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到达了中国广州,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十六世纪流传在欧洲的装饰贝壳多产自于广东的作坊。不过在当时的欧洲,人们认为这些来自中国的贝雕艺术价值并不高,甚至觉得它们是广东产的“摊货”,才会流落到欧洲来。
当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贝壳雕刻的价值,已经是十七世纪中叶了。然而那时欧洲本地的工匠依然没有掌握贝壳雕刻的技术,好的贝雕作品依然出自于中国工匠之手,所以在当时的存世品上都能看到很浓厚的东方装饰风格。当欧洲本土的工匠掌握这些技术,已经到了十七世纪的后期了。那时,制作精美,原料稀少的鹦鹉螺壳高脚杯,也逐渐成为贵族商贾们追逐的财富象征。
从艺术层面讲,鹦鹉杯流行的时间正好是文艺复兴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虽然巴洛克比较华丽、宏伟、热情奔放;洛可可艺术比较小巧纤雅,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在于极力追求奢华的效果,尤其热爱夸张的造型和华而不实的装饰。鹦鹉螺杯正是在这种年代流行的物品,所以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它复杂的制作和华丽的外观。
更多鹦鹉螺杯欣赏:
德国,奥格斯堡鹦鹉螺壳杯,1600/1700,银镀金
1592年,银鎏金,鹦鹉螺壳,玻璃和搪瓷,高27厘米,直径10厘米。
1613-1614年的荷兰鹦鹉螺杯,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展出。
德国,大概是布雷斯劳,17世纪中叶,由Cornelis Bellekin贝壳雕刻,镀银。J. Pierpont Morgan的礼物,1917年。
17世纪初的德国鹦鹉螺与火焰龙杯在Staatliche Kunstsammlung,德累斯顿。
银制的鹦鹉螺杯,1870年。
猎人和鹰脚爪底座的鹦鹉螺杯,大约在1580-1610,德国。
鹦鹉螺杯制造者:尼古劳斯·施密特(1550-1609),制造日期:1600年。
洛伦茨 比勒(金匠)的十七世纪鹦鹉螺杯,银鎏金,钻石,祖母绿,石榴石,蓝宝石,粉石英,绿松石。
鹦鹉螺壳雕刻装饰,底座银鎏金,浇铸,浮雕,雕刻,高度:24.4厘米,宽10.8厘米,长19cm,大约1585-1586。
德国银镶底座鹦鹉螺杯,大约19世纪。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雨燕体育直播_雨燕无插件体育直播_雨燕直播体育_雨燕体育直播nba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本文作者:admin本文链接:https://123wssy.com/post/2149.html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